【轉載文章】
「鹽」,味鹹性寒,不僅供人三餐飲食調味之用,亦有很廣泛的醫療效果。李時珍說:「鹽為百病之主,百病無不用之。」古代醫家利用鹽的藥性,普遍用來補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而不是像現再僅專用於補腎之品。中醫還認為鹽有瀉熱潤燥、滋腎通便、解毒涼血、消炎…等功效。
臨床上指定以鹽湯送服的方劑,目前皆偏重於補腎方劑,主要原因是取其「味鹹」入腎經之意。如治療腎陽不足、小便頻繁的「鹿茸丸」,及治頭目眩暈、遺精滑泄的「左歸丸」…等,均指定「淡鹽湯」送服;還有對治療腎陽虛衰、小便白濁如米泔等也有優良成效的「箄薢分清飲」,更指定水煎後,「入鹽一捻(一小把)」服用,以強化其溫暖下焦、分清化濁的功效。
另外鹽的功用亦廣泛應用在生藥炮製上,如補骨脂、巴戟天、杜仲、肉蓯蓉…等補腎陽藥,均是用鹽炮製而成,以增強補腎的藥性。
鹽雖然有上述諸多療效,但罹患水濕氾濫(症見肢體浮腫)、痰濕內阻(痰飲、水氣積滯在體內)、小便不利(小便稀少)的患者應慎用;另外像是哮喘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慢性腎炎…等病人,因“鹹會助水”,更應少用為妙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