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轉載文章】

  所謂「煎湯代水」,就是把一帖藥分兩次煎煮,先煎好一部份藥材,去渣、取液,再用這些藥液續煎另外一部份藥材。 

 

  這種分次煎煮的方法,主要是針對一些質地較輕、吸水後容易膨脹、或是單位有效成份少、必須投以較大量藥材才能見效的植物類中藥材,例如玉米鬚、白茅根、茵陳、夏枯草、益母草、仙鶴草…等藥材,醫師在開立這種中藥時,往往一開就是一兩以上,甚至多到三兩也不足為奇。 

 

  例如臨床上經常用來治療黃疸病症、濕多熱少、小便不利的「茵陳五苓散」─在「五苓散」的五味藥材─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的基礎方上,加入一倍重的茵陳所組成。假如五苓散的五味基本藥方總重量是六十公克,那麼茵陳也要處方六十公克左右,通常單單茵陳一味藥其體積就已經超過五味藥的總和。如果將茵陳與其他五味藥共煎,不僅茵陳的有效成份難以煎出,還會吸收或影響其他五味藥的有效成份釋出。

 

  所以用煎湯代水的分煎法就是最好的選擇:首先用水煎茵陳,丟棄藥渣,以茵陳湯液代替水再煎其他五味藥,這樣整帖方劑的有效成份能充份的煎出,提升療效。

 

  「煎湯代水」煎藥過程雖麻煩一點,但為了提高整帖方劑的主治效果,仍是值得選用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瑞康中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