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撰者:江家宏醫師
病例1:花媽最近早上起床,右腳踩地時,總覺得右足跟刺痛不舒,走著走著就不痛了。
病例2:拓海喜歡開車。最近只要長途開車,下車時候左小腿、左足跟總是劇烈疼痛,但走著走著就不痛了。
病例3:柚子最近要忙考試,但只要坐久一點,起來時候總覺得左足跟疼痛,甚至不能走路,但走著走著又不痛了。
以上所述病症,有個共通點:當患者長時間不走動,踏地的第一步會感到劇烈疼痛;但隨著走路,疼痛不舒感會慢慢緩解、甚至消失,這就是典型的“足底筋膜炎”。
§ 為什麼會發生足底筋膜炎?
足底筋膜─位於足底,連接跟骨與趾骨─是腳底足弓的最主要支撐結構,是一種天然的“避震器”─能吸收走路過程中著地期所產生的反作用力。如果足底筋膜受到過度的牽拉時,例如跑步、跳舞、長時間穿高跟鞋走路…等等,可能導致筋膜對附著端的軟組織、跟骨產生牽拉受傷,甚至發炎、退化性變化,進而引起疼痛,便形成“足底筋膜炎”。某些先天性結構異常,例如扁皮足、足跟肌腱過短、高弓足…等,也可能導致正常走路姿勢改變或用力不當,進而增加足底筋膜的張力,也會增加足底筋膜炎發生機率。
§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狀?
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足跟底部疼痛。患者在足踏地時會產生劇痛,但其不適感會在三、四十分鐘後逐漸緩解;但休息、未承重一段時間後,疼痛會因再度承重而出現,尤其是早晨起床後,最為明顯。
足底筋膜在長時間休息之後,會維持在較短的長度,當腳踏地時候,對足底筋膜會產生一個快速、強力的拉扯力量,因此會產生劇烈疼痛;但經過一段時間行走之後,足底筋膜會逐漸變鬆,因此疼痛感便會逐漸緩解。
§ 西醫如何治療足底筋膜炎?
針對足底筋膜炎,常見的治療方法有:
1. 口服用止痛藥物:
可緩解肌肉疼痛,一般建議短暫使用。
2、局部注射類固醇:
療效頗佳,但效果好壞取決在注射位置是否正確。建議可以配合超音波指引下注射以增加成功率,但仍需配合其他相關治療,以鞏固療效。
3、超音波導入治療:
利用機械震動的原理,產生高速震波,能幫助肌肉復健,達到加速組織代謝及血液循環的效果。
4、體外震波治療:
治療原理類似治療尿路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機,依照組織深淺程度不同而給予強弱不等的能量震波。因重複震盪,能促進新陳代謝,進而復原組織;也可以崩解皮下鈣化組織,加速其吸收而消失;另外震波治療也能促使微血管新生,達到舒緩止痛以及刺激骨骼癒合等效果。
長期筋膜炎併發組織纖維化、鈣化者,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。
5、手術治療:
當保守治療無明顯療效,建議施行內視鏡筋膜切開術─是一種筋膜切除手術或釋壓手術術。在腳底跟骨處,或從腳底側面開刀進去,利用內視鏡觀察筋膜的樣子,確定並非脂肪瘤、血管瘤、神經纖維瘤…等腫瘤引起的疼痛後,但筋膜嚴重纖維化,可以利用特殊刀刃在筋膜橫向劃開,進而放鬆筋膜。
§ 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?
1.盡量避免可能引起疼痛相關的活動,例如跑步、跳舞或長距離的行走。
2.運動後應冰敷,降低發炎反應。
3.鞋具中可以裝置足跟墊,或合併足弓支撐墊,藉此減輕足底筋膜承受力。
4.減肥,以降低足底筋膜承受力。
5.進行足底筋膜以及後小腿肌肉復健運動。
1.腳趾抓毛巾
方法:雙腳平放在毛巾上方,利用屈趾動作將毛巾“抓起”。
目的:強化足底筋膜肌力。
2.腳底滾長棍
方法:雙腳輕踩在長棍或玻璃瓶上,前後來回慢慢滾動。
目的:伸展、按摩足底筋膜肌肉。
3.腳底伸展活動
方法:雙腳伸直,足趾盡量往後、往上牽拉;必要時可以利用手扳足底。
目的:恢復足底筋膜柔軟度。
4.弓箭步
方法:雙手撐牆,雙腳以弓箭步站立。雙足跟平貼地面,身體重心盡量往前站立;待三~五分鐘後,換腳站立。
目的:恢復足底筋膜柔軟度。
5.站立拉筋法
方法:單腳前掌站立樓梯階梯上,另一隻腳騰空,身體下壓,達到站立腳拉筋效果;待三~五分鐘後換腳站立。
目的:恢復足底筋膜柔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