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撰:江家宏醫師
到底什麼方法是最好的止痛療法?答案是:沒有“完美”的方法。
無論使用哪一種治療,只能改善症狀,讓身體功能接近正常,但不可能100%恢復原來的狀態。
例如老年人的關節退化,會反覆疼痛,這次治療好,下次發炎還是會痛,每次發炎就退化一次,這屬於自然老化,醫師能做的只是保養,延緩老化,但無法根治。
※ 西醫有哪些常用的止痛替代療法?
1. 神經阻斷術
神經阻斷術,是介於藥物和開刀之間的選擇─將藥液,例如局部麻醉劑,注射在神經纖維周圍,鈍化神經纖維傳導,以阻斷近心性及遠心性刺激,藉此緩解疼痛。
神經阻斷術除了可以緩解疼痛外,還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改善末梢神經環境,而且不會讓病人產生麻木的後遺症。神經阻斷術主要運用於神經壓迫痛、背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腕隧道症候群…等等。神經阻斷術作用時間快速,相較於口服止痛藥需要20~30分鐘才會發揮作用,神經阻斷術在5分鐘內就可達到止痛效果。
但神經阻斷術有其侷限,它並不能治療所有的疼痛,例如頭痛、三叉神經痛…等,就不適用神經阻斷術來治療。
2. 物理治療
物理治療多半使用在復健科,它是一種較緩慢的治療方式,適用症是四肢疼痛、四肢痠麻、中軸骨的疼痛…等因脊椎導致的病症,主要利用牽引儀器,把骨頭與骨頭之間的距離拉開,降低椎間盤的壓力,藉此達到止痛的效果。
病人通常不願意開刀,因此選擇到復健科就診,其一個療程至少12次(2~4周),每次治療15~20分鐘,醫師會根據體重換算出牽引的公斤數(磅數),一般從七分之一~二分之一循序增加重量。只要病人注意姿勢、避免搬重、避免不良生活習慣…等,1~2年內通常不會再犯。
3. 經皮神經電刺激
經皮電刺激是物理治療最常用來疼痛控制的一種方法,比較適合緩解急性疼痛,例如手術後傷口疼痛。其優點是價格低廉、使用安全性高。
經皮電刺激基本原理是「門閥控制理論」─利用微弱的低周波電流,刺激表皮的感覺神經,讓神經訊息上傳到大腦,通過一個所謂的「門閥」─只要電流一開,門發會被關起來─使傳導速度較慢的痛覺神經受到阻隔,大腦自然就「感覺」不到疼痛。
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個原理是利用電刺激產生「腦內啡」─某種嗎啡類物質─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。“產生腦內啡”到“緩解疼痛”的效果比較慢,但止痛效果維持比較久。